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百科

王安石

拼音:wáng ān shí 同义词:王荆公 属于:

时间 : 2017-07-11 11:33:02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临川盐阜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人,北宋庆历二年壬午科进士第四名。北宋的政治人物、文学家思想家、革新派领袖。熙宁二年,初拜参知政事、同平章事,主导熙宁变法。熙宁七年(1074年)春,国内大旱,有人绘话流民景况图献给皇帝,说︰“旱灾是王安石所导致。”宋神宗起疑,把王安石降为观文殿大学士。熙宁八年二月,重新起用担任宰相职位,封为舒国公。元丰三年,改封荆国公,因此后人称王荆公。宋哲宗即位,加司空。元佑元年(1086年5月21日),卒赠太傅,谥文(道德博厚曰文 勤学好问曰文 慈惠爱民曰文 愍民惠礼曰文 ),享年66岁。

王安石文思敏捷,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从当前的现实汲取实用的知识,从周礼、荀子韩非子和商鞅等法家思想的古典经籍学习基本的知识。而王安石偏好老子,也很关心佛教,是一位胸襟开阔、学识渊博的思想家。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其亦擅长词,流传最著名的莫过于《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任宰相时曾发动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变法改革,王安石的基本思想根植于不盲从一定的权威、不信奉一成不变的教条,进行改革时对现实具有正确的认识,以及正确的技术与计算。希望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变法引起朝廷内部变法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激烈冲突,史称“新旧党争”,变法也最终失败。变法在历史上的评价不一。

生平

王安石父亲为都官员外郎王益。王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写文章时动笔如飞,看到的人皆佩服其精妙。19岁前的王安石随父四处游历,接触社会现实,深深了解民间疾苦。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高中进士第四名,签书淮南判官,去鄞县当知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嘉佑二年(1057年),任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知州,得与周敦颐相知,声誉日隆。嘉佑三年十月下旬,被召回京师。

《晩笑堂竹荘画传》王安石画像

嘉佑三年(1058年),朝廷委派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王安石在就任之后,向宋仁宗上万言书针砭时弊、要求改革,“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宋神宗久慕其名。熙宁变法时,王安石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为三不足之说。天变不足畏,即人间不关天,带唯物主义色彩。祖宗不足法,强调社会在变革发展。人言不足恤,不必在意保守派。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时,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在中央设立改革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推行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和募役法等新法;改革科举制度,不再注重诗词歌赋;改革官制,加强尚书省实权,裁冗官;改军制,进行火器开发,推行保甲制度,注重练兵。熙宁三年(1070年)升任宰相(中书门下平章事),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派秦凤路沿边安抚使王韶用兵西夏,发动“熙河战役”,收复了河湟(青海省东北部)失土,对西夏战争转守为攻。

变法一开始就遭到官僚和地主的强烈抵制,在政府机构改革推行难度大,又急于求成,地方官员带抵触地执行,对一般民众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旧党首领光去信,希望王安石不要一意孤行,停止变法。王安石在回信中说:“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宋史》上说:“于是吕公著、韩维,王安石藉以立声誉者也;欧阳修、文彦博,荐己者也;富弼、韩琦,用为侍从者也;司马光、范镇,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遗力。”慈圣、宣仁两太后也在宋神宗前哭说:“王安石乱天下。”而他也用人不善,阵脚不稳。终在1074年、1076年两次被罢免职务。

宋神宗死后,原反对派首领司马光(曾因与王安石政见相左而被排挤)在两皇太后的支持下任宰相,几乎废除了所有法案,从此新旧党争不断。变法失败后,司马光的行动对他打击很大,王安石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元佑元年,王安石在江宁府的半山园去世,宋哲宗赵煦追赠王安石为太傅,并命中书舍人苏轼撰写《王安石赠太傅》的“制词”。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里唯一没有遭逢贬谪的人。

名人轶事

王安石为人特立独行。据载,他常不梳洗就出门会客,看书入神时则会随手拿东西吃,吃了食也不知道。署名苏洵但普遍认为是伪作的《辨奸论》就是影射王安石的,其中写道:“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苏轼和王安石也历来不睦,王安石喜好惊人之言,苏轼曾作文讥讽。民间也有不少两人斗智的故事,如冯梦《警世通言》中有“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一篇。

王安石认为吃饭是非常浪费时间的事情但又不得不吃。有一次他的妻子煮了一道菜给他吃,王马上就吃完了,王妻以为他喜欢这道菜所以天天煮,王安石也天天吃从无怨言,某天王妻忍不住询问王安石天天吃同一道菜不腻吗,王安石竟回答“我有吃过那道菜吗?我都没注意只想赶快吃完饭去办正事。”由此可见王安石既无生活情趣也不注重仪表又喜出狂言,是彻头彻尾的怪人,对他而言普天之下除了读书跟办公之外没有重要的事情。

  • 王安石的诗

    王安石的诗

    王安石的诗的特点:从诗体说来,王安石的古体诗虽然多用典故,好发议论,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律诗则用字工稳,对偶贴切,但有时不免失于过多的雕刻.五绝和七绝尤负盛誉.[阅读]

  • 王安石品茶鉴水

    王安石品茶鉴水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他是宋代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熙宁二年(1069年),他在朝野上下大力推行了旨在富国强兵、扭转北宋积弱积贫局势的变法改革,史[阅读]

  • 王安石下马拜荆条

    王安石下马拜荆条

    传说,临川东门城外二十里的地方,有一座山,山上青竹成林,松柏满布;山下汝水北去,岸柳成荫。就在山与水相连的地方,有两块怪石,其状如蛤蟆戏水。相传这两块怪石是从天而坠形似蛤蟆,故[阅读]

  • 王安石创囍字

    王安石创囍字

    王安石23岁赴京赶考,路经马家镇舅父家,在镇东看见一家高门楼上,挂一只走马灯笼,上面书写“走马灯,灯马走,灯息马停步”一句上联,他不由拍手叫好:“好对子呀好对子!”正想对下联,门里出[阅读]

  • 王安石三难苏东坡

    王安石三难苏东坡

    大宋神宗皇帝在位时,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学土,姓苏名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四川眉州眉山人。苏轼少小博学,聪颖绝顶,天资高妙,过目成诵,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为人恃才傲物,狂放不羁,风流倜傥,敏捷[阅读]

  • 王安石还藤床

    王安石还藤床

    王安石还藤床是怎么一回事呢?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王安石的夫人是个有洁癖的人,从来都是忙忙碌碌,不停的指挥着下人们擦桌子、椅子、花瓶、扫地……总之,家里的[阅读]

  • 王安石寻求生花笔

    王安石寻求生花笔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少有大志,负笈远游,曾挑着书箱行李,从家乡临川,来到[阅读]

  • 痴人王安石:吃鱼饵,食獐肉

    痴人王安石:吃鱼饵,食獐肉

    北宋仁宗朝时,王安石担任知制诰,有一年非常荣幸,被邀请参加在皇宫內苑举行的钓鱼筵。宋仁宗和诸位宰臣公卿围着池水团团而坐。宦官把盛满鱼饵的金碟放在几案上。宋仁宗遍观群臣[阅读]

  • 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

    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

    列宁曾称赞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然而其领导的“熙宁变法”来得快,去得也快,这其中的是非功过也只能留与世人评说。王安石(公元1019~1086年),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抚州临川[阅读]

  • 王安石变法:帮了腐败的忙

    王安石变法:帮了腐败的忙

    王安石变法是宋朝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对中国历史进程起着重大促进作用的少数几个大事件之一。王安石的变法,尽管给外强中干的大宋王朝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带来了一[阅读]

  • 双喜的由来,结婚为什么要贴“囍”

    双喜的由来,结婚为什么要贴“囍”

    现在人们娶媳妇、聘姑娘的时候,家家都要用红纸剪成大小不一、字型多样的“囍”字,贴在门窗上。这一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北宋宰相王安石年轻时进京城赶考,住在舅父家。有一次他[阅读]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虚位以待
推荐阅读
岳飞精忠报国遭陷害,敌军奔走相庆,狂饮三日
岳飞精忠报国遭陷害,敌军奔走相庆,狂饮三日
岳飞,字鹏举,老家在河南汤阴,父母都是农民,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被大水淹死了。岳飞和他的母亲坐在缸中逃了出来,后来,岳飞一边识字一边学
揭秘姜子牙的野史 - 姜子牙为什么要杀光隐士?
揭秘姜子牙的野史 - 姜子牙为什么要杀光隐士?
隐士,是道家哲学术语。指隐修专注研究学问的士人。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士。历代君王对待隐士无非有两种态度。一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唯独缺少亿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唯独缺少亿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这是司马相如写给卓文君的一封信。在古代 ,卓文君是少有的聪明女子 ,她读完信后 ,泪流满面。
卓文君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卓文君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十七岁的时候被父亲出于政治原因许配给了某一位皇孙,让她的人生很快跌入了谷底。婚后半年,丈夫就因病匆匆辞世,于是卓文君过起寡居生
白起之死 原因至今震撼心灵!
白起之死 原因至今震撼心灵!
白起是一个极度自信又极度自负的军事天才,真正永无败绩的战神。正因为追求职业生涯的完美,白起拒绝向秦昭王妥协,导致了最后自刎的悲
电视中古代
电视中古代"诛九族"是诛的哪九族?
一般认为,“九族”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