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百科

进士

时间 : 2017-12-08 17:49:24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进士原是科举的科目之一。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到了元朝以后,惟存进士一科,遂成为科举功名的最高等级。民间又称考中进士为“金榜题名”。

image.png

明代王琼之进士服

进士人数及录取比例

明清时代科举制省一级(包括京师顺天府)的考试。明洪武十五年(1382)规定了三年大比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整套自下而上的考试步骤,以后便承袭下来,并逐步予以完善,直至清末。 乡试每逢子、午、卯、酉年举行,是为正科。若遇庆典,有时加科,是为恩科。乡试在秋天举行,故又称秋试或秋闱。顺天府的乡试在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凡顺天、直隶(今河北省)、关外各府、州、县学的生员与贡生,经过由学政主持的科考以及举行的“录遗试”、“大收试”合格者,与儒子未试者、官之未入流者经有司举荐,均可参加乡试。主持乡试的正副主考官以京堂官经过考选而由政府特派。此外还有监临官、提调官、监视官、收掌官、同考官等。同考官中文优学长的,派充内帘,负责分房阅卷;文字较差的,派充外帘,司受卷、对读、誊录、弥封等职。

由于每逢开科,报考人数众多,其中不乏同一家族的考生同时报考,也有同时中榜的记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北宋宋仁宗期间的苏轼与苏辙兄弟。

各地情况

隋炀帝于大业元年(605年)首次开的进士科,为科举的开始。

隋、唐时,进士科和明经科都算是考试科别,明经科考经学和时务策。进士科除考经学和时务策以外,还要“加考诗赋”。武后为了与唐朝宗室、善考明经的士族抗衡,特别重视进士科的地位,以选拔贤才。唐武宗下诏,凡进士及第者称为“衣冠户”,其家享受轻税免役之权,成为一种殊荣。宋真宗时,尚有衣冠户之名,后来由“官户”所取代。

唐朝科举,进士科最难,明经科较易,唐人有谚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三十岁考上明经科,已算是年老,因为明经科较易,而五十岁登困难的进士第,已经很年轻了。一般进士百人中取一二人,明经十人中取一二人。韩愈称进士考试,到最后录取时,“有终身不得与者焉”,一旦得第时,“班白之老半焉”。依据清徐松《登科记考》记载,孟郊于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登进士第,时四十六岁。从他的〈登科后〉一诗来看,登科的喜事几乎把几十年为仕途的努力和艰辛都一扫而空。

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一般每次只取二、三十人,仅是明经科的十分之一,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时人称进士及第者为“白衣公卿”

在唐朝,进士考试可以在考前公开推举,称作“通榜”。因此凡是应进士举的人,常常将自己的作品送给朝中有文学声望的人看,希望通过他们宣扬自己的名誉,甚至推荐给主考官,这就是“温卷”。而二者之间的关系称为“知己”。在唐朝,进士及第后,要到吏部进行关试,才能得到官职。

宋代以前,进士只需要通过在尚书省举行的省试。自宋以后,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一关复核和决定名次。宋仁宗时,曾有一名考生张元因通过省试,但在殿试被黜落,愤而投奔西夏。自此以后殿试都只定名次,而不会黜落考生。

宋朝的科举制度,一开始,也分为进士、明经、诸科等。直到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改革,废明经、诸科,只用进士一科取士。

元朝正式仅存进士一科。明朝、清朝继承,亦只有进士一科取士。自此,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封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仅录取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在于“史”的意味。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40或50人),称进士出身,在于“子”的意味。二甲第一名称为传胪,又称亚元。三甲(清朝时一般为100-300人)称同进士出身,在于“集”的意味。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

进士是功名的尽头,就算是对名次不满意,亦不可以重考。民间对各类名次的进士习惯皆以“状元郎”称呼之。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虚位以待
推荐阅读
岳飞精忠报国遭陷害,敌军奔走相庆,狂饮三日
岳飞精忠报国遭陷害,敌军奔走相庆,狂饮三日
岳飞,字鹏举,老家在河南汤阴,父母都是农民,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被大水淹死了。岳飞和他的母亲坐在缸中逃了出来,后来,岳飞一边识字一边学
揭秘姜子牙的野史 - 姜子牙为什么要杀光隐士?
揭秘姜子牙的野史 - 姜子牙为什么要杀光隐士?
隐士,是道家哲学术语。指隐修专注研究学问的士人。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士。历代君王对待隐士无非有两种态度。一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唯独缺少亿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唯独缺少亿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这是司马相如写给卓文君的一封信。在古代 ,卓文君是少有的聪明女子 ,她读完信后 ,泪流满面。
卓文君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卓文君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十七岁的时候被父亲出于政治原因许配给了某一位皇孙,让她的人生很快跌入了谷底。婚后半年,丈夫就因病匆匆辞世,于是卓文君过起寡居生
白起之死 原因至今震撼心灵!
白起之死 原因至今震撼心灵!
白起是一个极度自信又极度自负的军事天才,真正永无败绩的战神。正因为追求职业生涯的完美,白起拒绝向秦昭王妥协,导致了最后自刎的悲
电视中古代
电视中古代"诛九族"是诛的哪九族?
一般认为,“九族”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