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惩恶妇
时间 : 2017-06-11 21:36:34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青天大老爷包拯是怎么惩恶妇的呢?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宋朝时候,汴梁城外刘家庄住着兄弟两人,老大刘天祥娶到杨氏,老二刘天瑞娶到张氏。兄弟俩相依为命,和睦相处,吃住在一块儿,虽都已娶妻生子,但并未分家。
包拯
有一年遇上灾害,官府允许老百姓外出逃荒。天瑞让大哥天祥留在家里,自己带着妻子和刚满三岁的儿子刘安庆外出。因为兄弟不曾分家,天瑞这离家外出也说不定何年何月才能回来,于是在天祥的提议下写了合同文书,兄弟二人各拿一份。
天瑞一家来到山西高平县。在员外张海顺家里干活。主人对他们很满意,交情越来越深。后来不幸天瑞夫妻得病而死,临死之时。把合同文书交给了张员外,并留下遗言,等儿子刘安庆长大后,让他把父母的尸骨运回老家埋入祖坟。
刘安庆长到18岁的时候,张员外向他说了真情,把合同文书交给他,给他收拾了行李,让他带着合同文书和父母的棺木回汴京城外刘家庄找他伯父刘天祥。
刘安庆回到刘家庄的时候,刘天祥正好外出办事。杨氏听刘安庆介绍了情况,知道老二和老二妻子已经死去,伯侄又从来不认识,就想赖账。她向刘安庆要走了合同文书,转过身来又赖说没有拿,反而诬蔑刘安庆,说他想冒认财产,并指使家人把刘安庆打得头破血流。
天祥回来后,由于与侄儿分开已经十几年,所以也不认识侄儿。
刘安庆千里迢迢回来寻找亲人,结果非但遭到杨氏的诬赖,反而被打得鲜血淋漓。实在气仇不过,就到开封府去告状。
包拯听了刘安庆的叙述,立即派人传来刘天祥夫妻。刘天祥说他不认识侄儿,只能凭合同为证。现在那个孩子说有合同,而杨氏一口咬定说没有见过。
包公听了,决定试探一下。就对刘安庆说:“你伯父、伯母既然如此不讲情义,我让你狠劲地先打他们一顿,消消这口怨气。”
刘安庆一听,两眼闪着泪花,很伤心地说:“这样断断使不得,哪里有侄儿打伯父的道理?我并不是抢财产而来的,我只是回来认亲,安葬父母的尸骨,让他们在九泉之下得以安息。”
包公心里已经看出点意思,就让刘天祥夫妇回家去,说先把告状的小厮关起来,等过几天后再严加审讯。
待刘氏欢天喜地地和天祥走后,包公吩咐,衙役们出去到处宣传,说安庆得了破伤风,躺在监狱里人事不醒,很快就会死的。又派人到高平县去把张员外接来。
过了几天,张员外接来了。包公与张员外谈了情况,决定第二天开庭审案。他叫来看押犯人牢子如此这般地吩咐了几句,让他明天在大堂上如此如此。
第二天,杨氏到庭后,包公让她和张外员对质。杨氏仍坚持从未见到合同。包公吩咐带刘安庆出庭,只见一个牢子报告说:
“刘安庆病重垂死,不能行动。”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报告说:“刘安庆死了。”
包公吩咐立即查明死因。过了一会儿,验尸的官吏出来报告说:“死者年龄十八岁,太阳穴周围有紫青伤痕,很明显是被物体击伤致死的。”
包公看着杨氏,慢慢地说:“如今闹出人命大事来了,这事看来越发复杂了。”他问杨氏与死者是否有亲戚关系,杨氏说没有。
包公严肃地说:“若是亲戚,你辈份高,他辈份低,你大他小,纵然是打伤致死,也不过是误杀子孙,不致于抵命。既然没有任何亲戚关系,根据法律规定,杀人要偿命的。”
包公说到这儿,一拍惊堂木,大喝一声:“衙役们,把杀人犯杨氏押入死牢,待秋审后处决!”
两边的衙役们答应一声就要动手。杨氏早已吓得面如土色,站立不稳,扑通一审跪倒在地,连声喊叫:“包大人饶命,他的确是小人的侄儿。”包公问他:“你说他是你侄儿,有什么凭证?”
杨氏从身边摸出合同文书,对包公说:“有合同为证。”说着递了上去。
包公对她说:“既然他是你的侄儿,我让人把他的尸体抬出来,你可要领回去埋葬好!”杨氏点头答应了。
包公命人带刘安庆。杨氏抬头一看,才知道自己中了包公的计策,禁不住满面羞惭,无言以对。
- 岳飞精忠报国遭陷害,敌军奔走相庆,狂饮三日
- 岳飞,字鹏举,老家在河南汤阴,父母都是农民,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被大水淹死了。岳飞和他的母亲坐在缸中逃了出来,后来,岳飞一边识字一边学
- 揭秘姜子牙的野史 - 姜子牙为什么要杀光隐士?
- 隐士,是道家哲学术语。指隐修专注研究学问的士人。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士。历代君王对待隐士无非有两种态度。一
-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唯独缺少亿
-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这是司马相如写给卓文君的一封信。在古代 ,卓文君是少有的聪明女子 ,她读完信后 ,泪流满面。
- 卓文君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 十七岁的时候被父亲出于政治原因许配给了某一位皇孙,让她的人生很快跌入了谷底。婚后半年,丈夫就因病匆匆辞世,于是卓文君过起寡居生
- 白起之死 原因至今震撼心灵!
- 白起是一个极度自信又极度自负的军事天才,真正永无败绩的战神。正因为追求职业生涯的完美,白起拒绝向秦昭王妥协,导致了最后自刎的悲
- 电视中古代"诛九族"是诛的哪九族?
- 一般认为,“九族”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