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仅是诸葛亮的“影子”吗?
时间 : 2017-07-06 12:46:34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刘伯温
如今,宣传媒体手段的发达,书籍也好,影视也罢,让人们对历史人物有了更多了解机会与途径。有好事者曾将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三大谋臣张良、诸葛亮、刘伯温进行比较,讨论谁是中国历史最聪明的人。尽管有些无趣,却也并不无聊。毕竟,历史人物在人们的争论中,能够加深认识、全面了解。这对古代历史学习、文化传统弘扬不无益处。
笔者今天谈论这个话题,也是想通过对诸葛亮与刘伯温二人同为著名谋臣,却存在诸多不同,做些粗浅探讨,以利各位对历史文化的理解起到些微帮助作用。
一般来说,人们在谈论古代著名谋士,大多都第一时间想到诸葛亮。提及诸葛亮,几乎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的尊崇,成为后世忠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
而刘伯温的基本情况,不少人却知之甚少。这里有必要简介一下: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按说,二人相隔一千多年,不好对他们进行比较,但作为历史爱好者还是希望通过这类比较,找到各自的同异,便于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特点特质。故笔者今天也算是赶回“时髦”吧。
诸葛亮之所以名气比刘伯温大的几大原因:
一是诸葛亮成名早,拔得头筹,自然名声显赫。早在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为军师,又通过《隆中对》《出师表》大展宏图,特别是“赤壁大战”建功立业,名声高涨。何况,诸葛孔明生活在三国时代,那是一个群雄四起的浪漫时代,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曹操、有“煮酒论英雄”所指的刘备、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瑜、有“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还有小乔、貂蝉等等……这一干才子佳人、文韬武略,那人那事,不是刘伯温后来环境可以比拟的。而刘伯温是1360年(至正二十年),才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任谋臣,虽同样展现了他非常成功的兵法家的才能,却已经落后于诸葛亮千余年了。
二是诸葛亮被炒作,宣传效应,自然一“名”惊人。一部成书于明朝的《三国演义》,把诸葛亮炒作的无所不能。可以说,无论是三国还是诸葛亮本人,都得益于罗贯中的深厚笔力。仅以诸葛亮而言,比如“借东风”史实并无记载、是罗贯中帮诸葛亮借的;“草船借箭”是罗贯中帮诸葛亮嫁接了孙权的大作;“空城计”也是罗贯中帮诸葛亮想的(历史上街亭之役,魏方主帅是张郃,而非司马懿,孔明根本无法以“空城计”吓退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司马懿)……而刘伯温只知道埋头苦干,不懂得需要舆论造势的千般好处,焉能不被诸葛亮比下去?
三是诸葛亮遇明主,刘备器重,自然名正言顺。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是器重万分,刘备快驾崩时又“白帝城托孤”辅佐刘禅,由于刘禅“不争气”,蜀国进入了“诸葛亮时代”,孔明只能忙里又忙外、又当爹又当妈,离了他根本“不行”。而刘伯温却是“举大旗”之前于元政府干过二十几年的官吏,尽管不得志不满意,但终究是当过旧吏,是因为无法施展抱负才跟了朱元璋,加上朱元璋夺得江山待天下稳定之后,就渐渐疏远刘伯温,促使他萌生退意,告老还乡。
我们说完了诸葛亮之所以比刘伯温名气大的主要原因,再继续探讨二人的成就与结局。笔者私以为,在这些方面,刘伯温远胜于诸葛亮许多。
其一,从功业大小看,据史料分析,诸葛亮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提出三分天下的政治构想;治蜀;刘备死后,稳定了蜀汉的局面;平定南中;对魏国的军事压力等方面。刘伯温的主要功绩是:帮助国主朱元璋废小明王而自立;协助朱元璋制订“征讨大计”;在重大战役中,或运筹帷幄,或亲临前线指挥战斗;洪武开国前取得重大胜利,能及时提醒朱元璋“居安思危”;明朝建立后,刘基马上奏立《军卫法》,提出“宽以待民与严惩贪吏”的主张,肃纲纪,整吏治,严惩贪枉;六十一岁告老还乡,劝朱元璋“霜雪之后,必有阳春,今国威已立,宜少济以宽大。” 仅从这些介绍看出,诸葛亮只是维持了几十年的三分天下,而刘伯温却帮助朱元璋统一天下坐稳江山,二者论功业不是一个层面。
其二,从人生结局看,据史料透露,诸葛亮在《隆中对》想得挺好,先三分再统一,然而事与愿违,“大意失荆州”、“夷陵之败”、“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五出祁山”、“五丈原”的事实,加上自己后来为了事业,“鞠躬尽瘁”直到生命终结的现实,展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功亏一篑境况;而刘基就大不一样,他能“立言”、“立功”、“立德”,帮朱元璋拿下了天下又可以明保其身,全身而退。据说,刘伯温后代世世受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可见其睿智程度显然比诸葛亮更高一筹。
综上所述,刘伯温尽管没有诸葛亮名气大、名声响,但他绝不是诸葛亮的“影子”,绝不是逊于诸葛亮的杰出大谋士大功臣。
- 岳飞精忠报国遭陷害,敌军奔走相庆,狂饮三日
- 岳飞,字鹏举,老家在河南汤阴,父母都是农民,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被大水淹死了。岳飞和他的母亲坐在缸中逃了出来,后来,岳飞一边识字一边学
- 揭秘姜子牙的野史 - 姜子牙为什么要杀光隐士?
- 隐士,是道家哲学术语。指隐修专注研究学问的士人。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士。历代君王对待隐士无非有两种态度。一
-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唯独缺少亿
-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这是司马相如写给卓文君的一封信。在古代 ,卓文君是少有的聪明女子 ,她读完信后 ,泪流满面。
- 卓文君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 十七岁的时候被父亲出于政治原因许配给了某一位皇孙,让她的人生很快跌入了谷底。婚后半年,丈夫就因病匆匆辞世,于是卓文君过起寡居生
- 白起之死 原因至今震撼心灵!
- 白起是一个极度自信又极度自负的军事天才,真正永无败绩的战神。正因为追求职业生涯的完美,白起拒绝向秦昭王妥协,导致了最后自刎的悲
- 电视中古代"诛九族"是诛的哪九族?
- 一般认为,“九族”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